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完善监管框架 增强货币政策操作透明度
 

  多位业内人士在5月22日至23日举办的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要强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协调配合,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针对房地产金融等特定领域的潜在风险,应及时采取宏观审慎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需警惕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向可能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短期的冲击。

  统筹好宏观政策和监管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表示,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对于下一步政策建议,李波认为,要强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协调配合,继续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同时,在宏观审慎政策方面,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结构性靶向调控的作用。针对房地产金融、跨境资本流动、债券市场等特定领域的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宏观审慎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

  李波建议,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框架。在未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进一步统筹好宏观政策和监管政策。同时,强化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落实功能监管和目标监管的要求,构建符合我国现代金融业发展特点、统筹协调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可考虑将监管部门的审慎监管职能和行为监管职能进一步明晰和分设。

  此外,李波认为,应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研究更加明确可量化的宏观审慎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明晰顶层架构和权责划分,明晰宏观审慎政策的治理架构。同时,推动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提高宏观审慎政策执行效率和有效性。建立全覆盖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对加杠杆行为、债务及金融周期的监测,有针对性地创设政策工具,做好重点领域的宏观审慎管理,逐步将主要的、重要的、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纳入宏观审慎管理。

  低利率环境使金融风险隐性化

  当前全球超低利率和负利率情况可能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认为,需进一步研究低利率将如何改变金融机构经营与盈利模式的问题。全球超低利率乃至负利率的情况已经出现很多年,涉及的国家越来越多。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其中蕴含的规律或趋势,以及未来对金融机构的影响等问题非常值得探究。

  “长期低利率环境会造成金融风险隐性化和长期化。”肖远企分析,从央行角度看,负利率弱化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从财政角度看,超低利率或将引发政府债务过度扩张,加剧财政悬崖与主权债务风险。从企业角度看,债务高企值得警惕。从金融市场看,则容易助长资产泡沫和投机炒作。

  此外,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提示,需警惕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向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短期的冲击。在国内经济整体向好但边际动能有所弱化,复苏还不稳固、不平衡的背景下,需要密切关注全球资产价格通胀的变化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金融过度杠杆和金融不稳定,做好不同通胀情形下的应对准备,尤其是要妥善管理预期,警惕结构性通胀上升导致部分领域投资过热。

  绿色信贷等迎发展契机

  在绿色金融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表示,2020年以来,金融部门通过金融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碳价格发现,逐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政策激励、产品和市场体系、国际合作等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建设。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等部门预计,中国碳领域投资规模估算约70万亿元至140万亿元,发展前景广阔。

  肖远企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将大幅拓展金融生产最大可能性边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全球每年需要投资1.6万亿美元至3.8万亿美元。对金融行业是一个巨大蓝海,未来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碳交易市场都将迎来巨大发展契机。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催生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带来更多新的增长点。

  “气候变化对金融风险的影响认识也在逐步深入。”肖远企表示,保险特殊的运作机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与其它金融机构不同,保险的作用是直接对冲风险,是一种对风险重新分配的中介,可以实现风险分散,而且保险资金的长期性结构能够更好地匹配绿色发展所需要的长期融资需求。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1-05-2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