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理财

您所在的位置:
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要从供需关系着手
 

  上周,工信部分别就锂行业运行、动力电池上游材料涨价问题召开座谈会。

  会议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加强供需对接,协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

  不可否认,50万元/吨的锂盐价格已经对下游行业产生冲击,最为明显的就是近期比亚迪、小鹏等一众新能源汽车的涨价。

  3月19日,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微博上表示,“和电池厂商已经合同确定了二季度电池涨价幅度的品牌,基本上就都立刻宣布了涨价。还没有涨价的,大部分是涨价幅度还没有谈妥的,等待谈妥后也普遍会立刻涨价。”

  就锂盐价格运行来看,碳酸锂从低点4万元涨到50万元,当前该行业确实已经进入超高利润率状态。

  锂盐行业的成本、利润相对透明,如天生具备成本优势的部分盐湖提锂企业,生产成本低于每吨5万元,当前毛利率可达90%左右。

  纵观大宗商品历史价格,如此高的利润率案例不多,也注定不是常态。

  但是,锂盐本轮上涨的关键既然在供需关系失衡上,引导其价格的理性回归亦也必须从此着手。

  实际上,工信部座谈会之前,锂盐价格便已经开始滞涨。3月10日至今,百川盈孚电碳市场均价一直维持在51.75万元/吨,无变化。

  原因就是供需关系调整在发挥作用,2月底、3月初的集中采购完成后,需求端和市场交投重归平静。

  放长周期来看,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其长期价值的“锚”也是供需关系,流动性、地缘政治等更多只是短期扰动因素。

  供大于求时,原材料价格下跌,企业因亏损减产、停产,价格逐步止跌;供小于求时,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有利可图扩大生产,价格又会回落。

  这是周期性行业运行的核心逻辑,放在锂盐行业同样适用。

  供大于求阶段是2017年11月到2020年10月,供小于求则是从2020年11月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迅速提升,但是澳洲矿山在经历前几年的停产、破产后,供给增量存在明显瓶颈。

  所以,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标本兼治”的选择仍然要从供、需两端着手。

  其中,需求端可供操作空间有限,市场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技术革新速度限制了动力电池生产,无法摒弃锂盐,可供选择的降成本方案现阶段只有三元电池“高镍化”。

  供应端,弹性不足问题依旧存在。澳洲矿山中短期供给增量有限,只能从国内资源利用角度出发,比如推进盐湖与比亚迪合建的3万吨碳酸锂产能尽快释放。

  所以,讨论调控对于锂盐价格的影响,倒不如多研究下如何更充分利用国内锂资源、尽快实现产能,要更实在和有效。

  在当前超高利润率的刺激,以及下游企业稳定原料供应的诉求下,相信有能力扩建和释放的产能也在加快进度,这也是市场规律使然。

  只是,大宗商品供需关系的再平衡,往往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

  即便不考虑锂精矿或者盐湖卤水供给的问题,锂盐产能的新建、技术和设备的调试,并真正转化为产量的实际增长,都需要较长周期。

  除了加大供应,通过供需关系引导锂盐价格回归外,一些有利于市场价格规范运行的现实性问题,也需要逐步解决。

  近期笔者与一位有色行业人士交流时,对方便反馈,国内镍产品市场缺乏统一、公开、权威的现货报价,下游参考价格平台就包括了无锡不锈钢交易中心,而该平台本身存在具备一定投机属性。

  锂盐产品又何尝不是如此?

  自上述平台2021年推出碳酸锂远期交易后,同样引发了业内不少关注,至今仍有人误认其为“碳酸锂期货”,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卖方研究员。

  所以,锂盐价格的合理运行,还需要包括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在内的整个商品价格体系的建立。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董鹏)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关闭窗口】